![]() |
![]() |
|
||
输入关键词,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
||
撰稿:刘兆义 来源:刘兆义老师博客 本站编辑转载 | ||
【提示】点击浏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之一、中国双语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兆义老师简介
现今对Chinglish话题讨论中,有人把在迎奥运期间Beijing Speak English运动中对Chinglish 标语或标牌大清剿的一些战果再度公示在网上,引起众多学者对我国“中式英语泛滥”现象的极大担忧。他们认为该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中国文化与汉语思维的影响之外,还有“使用过时的汉英词典和不恰当的英语教科书;劣质的英语教学”(… outdated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ies and incorrect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 …mediocre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中国的英语出版者和英语教师还在采用已过时的翻译和语法规则些(方式)教学生”(… today’s English-language publishers and teachers in China are passing on obsolete translations and incorrect rules of language to students)等。于是乎大声疾呼,“若现在再不纠正的话,Chinglish 的泛滥将难以杜绝(The resultant flood of Chinglish will perpetuate unless it is corrected now.)”。
笔者在几十年学英语和教英语漫长的岁月里,也曾读到许多对Chinglish的批评。例如:China Daily的许多标题或语言是Xinhua (News) English(新华社英语);把“走狗”译作running dogs 欠妥,因为狗是西方人的宠物;Good morning, teacher. 中teacher 不符合英语称呼习惯;sleep like a pig(睡得像头猪)是中式英语,应该说sleep like a log;“像老黄牛般地辛勤劳动”不能用“work like a buffalo”作比喻,西方人通常用马作牲口,所以要说“work like a horse”等。
为何 Chinglish 能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竟成“泛滥”之势呢?或许这就是许多报刊选择Chinglish 作为热点文化现象进行讨论的缘故吧。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17世纪初英语登陆中国近400年来,西方文化就从未停止地渗透到中国的语言与文化之中,产生了许多Zhonglish(English affecting Chinese)。如:“早上好”、“下午好”、“卡车”、“摩登”、“体恤衫”等。20世纪初,受过西方教育影响的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奉为万古楷模的经典文言文被白话文取而代之。记得笔者儿时偶尔看到一位大家最初的白话文翻译作品纯粹是词对词的英汉互译,他把 your, his, this, those 等物主代词和指示代词都一字不漏地给翻译出来了。现在如果再看的话,连小学生都会嗤之以鼻。胡适先生还曾评论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时是故意学日本人做汉文的文体,……”然而,就是这些 English-ordered Chinese, French-ordered Chinese,Japanese-ordered Chinese 引发了活泼的、革命的“五四”运动,促使众多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的结合,成就了白话文的胜利和中国从封建向民主的转变。
与此同时,汉语与中国文化也在影响着中国人所说、所用的英语。汉语式英语就得名为 Chinglish(Chinese affecting English),也还有“洋泾浜英语”和“broken English”之称。最终 Chinglish 同 Spanglish, Hinglish, Singlish 等一样,被收入《牛津英语大辞典》中。其释义为“A mixtur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sp.”。好多 Chinglish 被正统英语接受并广为使用,如:china(瓷器)、lose face(丢脸)、Chinese gongfu(中国功夫)、long time no see.(AmE. 很久不见了。)等。据说北京奥运会后,“jiayou(加油)”一词也已走向了世界。
过去,“洋泾浜”或 broken English 是享有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开放的香港的一种文化特征(曾被称之为殖民文化)。记得笔者父亲也是从说“洋泾浜”英语开始而成为英国洋行(现称为外国独资企业)的业务主管(business in charge)。杨振宁博士也是从“囫囵吞枣式地”初学英语而成为获得罗贝尔物理奖的华裔学者。很长一段时间,洋装穿在身,言语中丢几个洋单词,用点带洋文的东西,被视作时髦、时尚。满口流利、地道的洋文,则被视为高尚的洋绅士。
今天,伴有一些Chinglish 的英语在中国的流行,应该是她开放和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和文化融合的现代文化特征;是作为世界村一员的中国在信息时代的一个文化元素。各个城市和地区、各行各业、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都迫切地在使用世界上最广泛运用的信息载体——英语,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其开放的形象,践行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反映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也是不以人的意志在相互影响和进化。纵观中国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发展变化,英语从“日不落”的大不列颠帝国走向全世界,随之各式英语的产生,以及20世纪美式英语越来越比英式英语更为流行的事实,证明文化与语言的改变是一股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多元文化交融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抵御的潮流。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不闭关自守,能以开放的心态包融世界多元的文化,吐故纳新和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其自身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英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语言,是现代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载体。英语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使用,无处不在,到处可见。据统计,我国有三亿人在学英语,人数已超过英国人口并接近美国人口了。在如此庞大的英语学习和使用群体中出现了“惊世传奇的Chinglish”和“中式英语泛滥”,究竟该作何评论呢?笔者在接到约稿电话后一直在苦思冥想,在飞机上偶然读到台湾佛光山84岁的星云大师谈其眼中的“禅”的报道中的一则故事。 (未完,接下页)
(本站2011年4月20日编辑转载) | |||
上一篇: | 美国旧金山大学方帆教授:从双语教育的迷思 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摘) | ||
下一篇: | 杜秀花:小学双语师资培养与教育国际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