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输入关键词,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
||
撰稿:方帆 来源:互联网 本站编辑转载 | ||
【原注】方帆为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旧金山林肯高中双语教学部主任。受其委托,代为上传此篇文章。(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
自从因为中国入世而带动的双语教育热潮渐渐引起注意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发表了很多论著,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下称《王》文);四川省达州巨全双语学校张修富的《论“双语教学”》(下称《张》文);董艳的《双语教育的概念》(下称《董》文);黄冬梅的《双语教育原则》(下称《黄》文),等。然而,一些论著虽然试图为赞成或反对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根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无法说清他们试图说清的东西,也即解决正在从事双语教育或者即将从事双语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包括“什麽是双语教育?”“为什麽要从事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一回事吗?”“双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应该是怎麽样的?”等等。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 ……
根据学校的目标,采用了一种形式的双语教育,就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双语教学计划。计划要包括教育方针和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选拔、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法。它们是互相联系,不能分割的整体。
本文在前面已经指出过,国内的一些双语教育的论著对于“要不要进行双语教育”还抱有怀疑态度,对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概念还有点含混的时候(如《双》文和《论》文),奢望在课堂实践上对从事双语教育的教师们有所指导,实在是不太实际。幸好,一些在第一线的双语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给出了部分的答案了。《王》文里面,就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的想法,呼吁“寻找各个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切入点。”《张》文和《黄》文中指出了双语教学的认识误区并提出了双语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这些答案综合起来,就能产生一套符合当地双语教育目的的教学计划。
良好双语教育制度下的双语教学一个最重要原则就是“语言分离,双语并重。”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决定学生每天要接触多少母语,多少外语,这个百分比的问题在国外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的定义中已经被阐述得很清楚了。但是,作为学校,还必须根据师资、课本等具体情况决定哪些科目可以切入使用外语教学。
为什么在课堂里面要实行“语言分离”的原则呢?所谓“语言分离”,就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把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讲课,即讲一句外语,马上翻译成母语,又讲一次。因为研究证明,这种“同时翻译”(Concurrent Translation)的双语教学方法,学生会选择听得懂的语言来听,而排斥听不懂的第二语言,结果是永远学不会第二语言。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教学语言分离。语言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
最低限度的方法,是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某些部分固定使用第二语言,如课堂的指令,体育课的口令之类。
较低限度的方法,是老师每星期某一天或几天的某一节课全部用第二语言来上课,其余的时间用第一语言来上课。
低限度的方法,是学科老师在教某几章书的时候用第二语言,包括课本、作业和授课语言;其余全部用第一语言。
较高限度的方法,是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老师在某一个年级全部使用第二语言来上课.
最理想的方法,当然就是使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老师完全分开来上课,每一个班配备两套老师,一套老师专门负责讲授使用汉语的课程,另一套老师专门讲授使用外语的课程。
为什么要“双语并重”?所谓“双语并重”,就是在进行双语教育的时候,既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母语教育,也提供给学生最好的外语教育,并尽量避免产生负面的影响。
……
第一:为了创造一个应用外语的环境。如《王》文所说的,中国学生学外语缺乏一个应用的环境,而语言学了是要用的,不用就会忘记。假如每天只在一个小时的外语课里面接触外语,学十几年还是没有办法跟外国人进行最简单的日常交流。但是,假如学生在专业课里面也能接触外语,应用的环境就大大增加了。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跟语言的需要成正相关的关系的。假如学生感觉不到学习外语的需要,就很难学得进去。目前,国内的外语课让学生感觉到的需要就是要在各种考试中考高分。因此,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学得最出色的方面就是如何考试。一个精通考试的学生在考托福、GRE的时候,甚至可以不看题目,只看给出的选择题答案,就能选对。可是,这个学生可能看不懂最简单的专业文章,不会写最简单的外语报告。假如学生要用外语来上专业课,就意味着他们要听懂老师的讲课,读懂外语写的教材和使用外语做功课。这些就是需要,而且是自发的需要,不是象外语课那样老师灌输的需要。不少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发现自己外语能力进步得非常快,觉得吃惊。其实,是因为在国外社会里面有听、讲、读、写外语的全面需要,所以学生就学得特别快。我们用外语来上一些专业课,正是为了提供这样的需要给学生。 (未完,接下页)
(本站2011年3月26日编辑转载) | |||
上一篇: | 建立短期“国际家庭”:家庭实施双语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本站述评) | ||
下一篇: | 刘兆义老师闲聊 Chinglish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