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输入关键词,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
||
撰稿:松 涛 来源:本站信息中心 本站编辑发布 | ||
实施汉英双语教育或以其它外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由于课程科目涉及面广,一般熟悉英语或其它外语的国人一时并不容易胜任,所以开展双语教育离不开外籍教师作为语言方面的“顾问”。
然而,学校聘请外籍教师有时并不容易很快实现,要办一系列的手续,还得考虑教育收费方面的问题,所以有的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家庭想聘请外籍教师在课外辅导自己的孩子,但除了不容易请到外,还涉及费用昂贵——外籍教师做“家教”与目前国内给孩子聘请钢琴教师一样,是以课时收费的,一般课时费大大高于家庭钢琴教师的课时费。
2010年以来,笔者发现国内兴起了一种叫做“国际家庭交流计划”或曰“互惠生”的民间文化、教育国际交流项目,这是一种在家庭实施双语教育或者说强化孩子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好形式。而且,这一交流形式在国际上是由来已久的,也已为联合国认可、推广;可喜的是,我国也有了这方面的机构(文末介绍)。
这一项目可以实现请一个国外的大学生“哥哥、姐姐”或“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住到家里来与孩子朝夕相伴的构想——如果您的孩子是2岁以上的幼儿或小学生,他们可以协助您照看未成年的孩子,还能时时刻刻在应用中培养您孩子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您的孩子是中学生,有了一些基本的外语(英语)基础,那么他们的英语能力将会在半年或一年中获得突飞猛进的提高。当然,这一“互惠”的国际交流项目,由于其“互惠性”,所以申请这一项目的家庭须付出一定的费用,但这一费用比请外籍教师+“保姆”要少得多,而获益却多得多。 (点击浏览: 相关视频报道一
相关视频报道二
相关视频报道三)
而且,这样的“国际家庭交流”形式与“语言习得”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从婴儿学习语言的实际过程研究出发,认为人类的语言传承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并非在课堂、教材中“学得”的(婴幼儿学习语言并没有进学校上课,更没有学习什么语法、修辞,但他们在入学前已经学会了许多词语、句子,应用得相当不错)。这一理论,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以及许多国家外语教学费时长、效果差的原因——那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双语教育”正是借鉴了这一理论,把第二语言作为一种应用的语言,用来作为学科教学和学校一部分活动使用的语言,让学生在“应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许多双语学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很快(汉语水平同时随教学提高),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国际家庭交流计划”的实现,正可以为孩子创设这样一个在应用中“习得”第二语言即英语或其它外语的极好条件和氛围。
笔者关注到,今年国家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都明确表示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和教育国际交流。今年以来,北京、广州、上海等地都有了这样的正规机构,青岛等地则开展得更早些。“互惠生”或曰“国际家庭交流计划”项目正方兴未艾地开展起来;有的地方一旦发布信息,即有上百个家庭申请。更可喜的是中国双语教育研究会的协作单位之一——地处广西的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和海南也有了这样的机构,可以方便广西、海南的家庭申请这一项目。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以获得有关这方面更多的信息,并可申请加入这一计划:
(本站2011年01月02日编发) | |||
上一篇: | 本视频报道:'2010 全国小学英语双语教学研讨会在成都召开站![]() |
||
下一篇: |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桂林阳朔西街——“中国最大的外语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