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输入关键词,搜索本站更多内容 |
||
基于对教育语言学上述定义和本质的认同,Hornberger认为,教育语言学有三个主要特点:它是教育与语言的融合(探讨的不仅仅是语言学对教育的意义,也包括教育对于语言学的意义);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实际为出发点的学科;关注的焦点是语言教学与学习。这三个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具体来讲,儿童语言习得、一语(母语)和二语(外语)教学、双语教育、文学教学、语言测试、二语习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英语作为世界语、语言行为和话语分析、语言政策与政治、识字、口头话语等等都是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范围[4]。
在我国,部分专家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教育语言学以教育学文本和教育学活动中的语言现象为对象,运用和改造某种(些)语言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野,把语言学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学语言的分析工具。”⑦在他们看来,教育语言学似乎比应用语言学更能准确表述双语教育学的学科属性。
笔者认为,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学科门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知识的思想化或学说化到知识的理论体系化的转变过程。”⑧只有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与争论的过程,双语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学科定位:研究内容、任务与性质
所谓学科定位,是指某一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的位置,也就是科学地确定它的门类归属问题,通常是由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任务与性质所决定的。虽说双语教育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归属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尚在进行之中,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学术界对双语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任务与性质却有了渐趋一致的认识。
首先,双语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双语教学。通过研究双语教学过程和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双语教学规律,制订双语教学原则、策略与方法,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所谓内部因素主要指:① 双语教学的主体——双语学习者和双语教师,包括双语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策略等个体素质和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② 双语教学活动的客体——教学媒介语,即第二语言或外语;③ 双语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与实践。要研究这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也要研究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因素首先是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对本学科理论所起的支撑作用;外部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及其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社会及具体的教育单位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条件对双语教学实践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学科体系。研究这些因素及所构成的学科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双语教学规律,以便指导双语教学实践,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其次,双语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不仅限于教学一个方面,而是涉及到合格双语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双语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探讨;涉及到双语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与双语教育学的关系;涉及到双语教育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甚至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能提供的教育装备、条件等。它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自身学科建设,丰富和发展双语教育理论体系。
然而,长期以来双语教育学科研究的焦点几乎只集中于教学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对教育的研究,也未能做到在教育系统中研究教学。进入21世纪,全球化经济和面向世界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总趋向,把双语教学研究提升到双语教育的层面上来,反映到学科的名称上,应与其他学科教育学的名称相一致,即用“双语教育学”比较规范。这一名称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双语教育学在学科属性上的三个特点:
第一,双语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任务和视角,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第二,双语教育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它是从语言学和教育学这两门学科中分化出来,而在具体内容上又把两者综合起来,分化与综合并进,从而形成并逐步完善自身的学科理论。
第三,双语教育学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但理论研究的特点是面对双语教育实际和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双语教育实践,解决双语教育问题,实现双语教育目标。双语教育理论是从双语教育实践中产生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理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将不断得以修正、充实和发展。
教育科学分类研究的成果表明,评判一门分支学科是否成熟,其指标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属于“理论”方面的——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一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5]十多年来,我国的双语教育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然而,如同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一样,双语教育学科的建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随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双语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双语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必定会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注 释】
①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9,180.
②瞿葆奎.教育学的探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4.
③瞿葆奎.教育是一门科学吗?——答:教育不是一门科学[N].文汇报,1979-9-0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93.
⑤王福祥,吴汉樱.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94.
⑥陈彩燕.双语教育:跨文化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教育导刊.2005(7).
⑦杜丽娟.教育语言学片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参考文献】
[1]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39.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6.
[3]董云霄.文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实践、争鸣与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
[4]张东辉.美国语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8~15.
[5]瞿葆奎、唐莹.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2):13.
(本站2011年7月5日编辑发布) | |||
上一篇: | 中央教科所/张志远教授:中国汉英双语教学 在探索中前行 | ||
下一篇: | 个案研究:中国学生在合作学习框架“分步学习-总结指导教学法”中英语写作的表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