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双语教育研讨会文集】 中国汉英双语教学:在探索中前行 |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志远教授 · |
作者:中央教科所/张志远教授 来源:大会论文集 本站编辑转载:2011-07-02 |
当我们正为外语教学不能快速有效提高外语水平感到困惑时,双语教学理念的引入和双语教学实验的开展为我们带来了希冀。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行走在汉英双语教学实验的大路上。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行进中求索。中国汉英双语教学实验正在由起步阶段的激动与热烈,进入平实与冷静的理性思考,由外部驱动走向科学推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在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庄严提出要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师生国际流动,如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双语教学能为他们出国留学做全方位的铺垫。
通过汉英双语教学,我们要给力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用汉英双语向世界学习,用汉英双语讲中国故事。
一、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内涵的界定
人们通常用英文 bilingual education 来表述“双语教育”,用 bilingual teaching / instruction 表述“双语教学”:用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作为部分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语言,其余学科用母语教学。在实际运用中,bilingual education 也常常指“双语教学”。然而,从英文字面上,无论 bilingual education 还是 bilingual teaching / instruction 都不能明确表示双语教学的本质特征。
欧盟采用的英文表述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较好地反映了双语教学特别是外语作为学校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的双语教学的本质特征:双语教学是学科内容与语言技能的整合(融合)学习。
双语教学的这种英文表述(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有三个关键词:学科内容(学科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整合学习。它们给出了如下几个信息:
1.“学科内容”与“语言技能”是双语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学科内容”是首要目标,在英语表述中置于“语言技能”之前。
2.“整合学习”是双语教学的精髓,体现了双语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设计上,要将学科内容和语言技能两个教学目标整合,处理好语言与学科内容之间的依存关系:语言是学科内容的学习媒介,而学科内容是语言学习的资源。
3.“整合学习”也是双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在教学设计上,要创设多种有效活动,形成任务链,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努力探究、亲身体验的学习情境。
二、当前汉英双语教学实验的特点
1. 处于探索阶段
中国中小学汉英双语教学目前处于实验探索的初级阶段,属于“双语教学实验”的范畴。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汉英双语教学仅仅是在部分学科尝试,无论是实验学科的数目和每个实验学科的课时以及每课时的英语的使用量都极其有限,用“双语教学实验”表述比“双语教育实验”的称谓更贴切。但为了行文的需要,人们常常略去二者的区别而交替使用。
鉴于此,目前没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双语课程标准,是否需要制定地方和全国性的双语课程标准,视双语教学实验的规模和发展需要。上海市编写的《中小学双语教学指南》在某种意义上起着与课程标准类似的作用。
2. 实验初具规模
中国中小学汉英双语教学实验适应了全球化进程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适应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国汉英双语教学实验已初具规模,全国性双语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初步形成:
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有了全国性的学术网站;有了全国性的学术队伍;已在大学占有一席之地(双语教育方向专业),并初步形成区域性发展规划实验与双语教学研究课题布点实验并驾齐驱的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双语实验教师逾万人,双语实验学校逾千所,双语实验的中小学生逾百万人。中国双语教学实验正在经历着苦并快乐着的进行时,并满怀信心地迎接乐并更具挑战的将来时。
3. 小学最为活跃
双语教学起始年级问题,国际上居多的观点是:早比晚好。但作为实验,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的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切入,由低向高的衔接实验是理想的选择。在我国,由于中考与高考压力,双语教学实验呈现从小学→初中→高中递减的趋势。小升初没有考试压力,学校、学生和家长较中学更乐于尝试双语教学实验。实验表明,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如果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那么二年级或三年级就可以进行双语实验,或者一、二年级渗透,三年级设置双语课。初高中的一、二年级也都可以在某门学科尝试双语教学。
4. 尚无国家政策
虽然双语教学研究课题的布点实验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但作为政府行为列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的仅有上海、辽宁、苏州、无锡等地,它们都各自制定了有关双语教学实验的政策。作为国家教育部,尚无相应的政策。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目前我国不具备制定国家双语教育政策的条件,因为汉英双语教学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如果教育部制定了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政策,很可能会出现盲目跟风的局面,就像本世纪初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或学校在小学三年级甚至一年级盲目跟风开设英语课程一样。
5. 课程形态定位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汉英双语教学实验尚无相应的政策,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实验是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行为,因而汉英双语实验课程形态定位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且是那些具备开设双语教学实验课程的地方和学校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学科教学达到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因此国家课程标准是学科双语教学实验的基本依据。在设计教案时,还应考虑到双语教学所使用的英语语言能力目标,这就要求双语教师要研究英语课程标准,与英语教师密切合作,充分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英语知识与能力。
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地方课程特点,形成适合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特色。
6. 双语师资准备
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双语教学实验的充分必要条件,双语师资短缺是各国进行双语实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长春师范学院等师范院校对师资培养模式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学会双语教学研究课题组与长师院等联手,协助他们与一线学校建立供需伙伴关系,为双语教学方向的在校生提供实习基地,并向有关学校推荐就业。
目前我国双语教师主要有三种:英语教师(主要担任小学的部分双语课或主题活动课等)、学科教师(拥有大学公共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和师范院校双语教学方向专业的毕业生。此外,少数学校聘用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学工作。
双语教师的培训机制是:努力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以业已从事双语教师培训的师范院校为核心,建立本科培养、短期培训(包括出国进修)和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网络:师范院校根据地方双语教学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双语专业学生,并设置面向在职双语教师的短期培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实验的学校制定双语教师培训计划,以校本培训为主,有计划地派送骨干教师去师范院校接受短期培训或出国进修。
7. 校本教材开发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实验的一个瓶颈。鉴于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考试制度,许多学校的双语教学实验学科以音体美学科为主,其他学科有选择地进行。小学主要实验音体美,兼顾科学、健康等;中学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数理化学科进行专业术语渗透实验或采取主题活动模式。
双语实验教材开发应基于上述实验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前所述,汉英双语实验课程形态定位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材开发宜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双语实验教材的选择权在学校,而跨学科的主题活动课的校本教材在满足学校实际需求上有更大的灵活性。目前很多学校自己开发校本教材,由于人力物力诸因素,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一些学校联手合作开发双语校本教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未完,点击这里:接下页)
【相关链接】
【更新: 2019-02-12】
相关网站友情链接 | 搜索本站更多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