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浏览上页】
● “曲线”办学
欧文发现阳朔外语市场大,预测办一个专门教外国人学中国文化的学校,肯定火爆起来。他去找县教育局批,教育局说不行,没有这个先例。
欧文想,教育局不批,我找文化局,教育和文化是双胞胎,是姐是妹谁分得清?搞学校不行,就搞一个“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名目不同,实质是一回事的,他打了报告给县文化局。县文化局当时的领导秦臻、刘建国等人就同意了。于是,1992年8月桂林阳朔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立,开短训班。
在自治区文化厅未备案之前,他们只能偷偷摸摸地“试业”,今天把学员带到公园的树林里,明天带到漓江边,后天带到山脚下。那些老外学员挺乐意,风景每天都是新的;当地人看见了以为欧文他们是导游;外地的游客见了,以为他们是在搞夏令营活动。这种“地下工作”搞了半年时间,拖到了1993年,自治区文化厅备案通过了。欧文长长舒了一口大气,这下好了,可以公开大张旗鼓 地办学了!
办班办学公开化合法化了,牌子打出来了,报名的人一下子多起来,有时一天 会来20多个老外。本来有些老外打算在阳朔玩三五天的,因为报了名要学,就在阳朔呆了几个月,这样一来,地方的经济也随之有所拉动。政府和老百姓都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开始自觉地支持欧文。
但是,欧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挣钱啊,他最终的目的是要办教育,办正经八百的学校 ,通过英语这门工具,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他向县政府有关部门报请申办外语学校,有关部门没有批。他们不批不再是政策方面的顾虑,一位地方官员对欧文直言不讳:你是个外地人,如果万一把一大笔学费拿着跑了怎么办?欧文找到杨鼎光先生,他是阳朔镇教育界的元老和权威,优秀教师,当过阳朔镇小学和镇中学的校长。杨鼎光先生一听欧文的想法,立刻表态,学外语要从娃娃抓起,叫欧文到他们那里办,先搞儿童英语教育试点。在阳朔镇小学,欧文和杨鼎 |
|
 |
|
欧文先生与外教和谐相处广泛沟通 |
光办起了儿童英语教学班,仅仅三个多月时间,就显示了教学成果。学生家长也高兴,孩子懂外语,懂得用外语跟老外说话了。
欧文向阳朔有关部门的领导承诺,如果让我办一所外语学校,我保证不出三年,阳朔的农民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是有关领导还是担心作为“外来户”会卷款而逃。
学校难产之际,阳朔的又一位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是阳朔县原人事局局长吴跃年。当他听说欧文的难处,慨然同意用官职和前途为欧文作风险抵押,他和欧文“合作”办学——然而,在巴克兰英语培训学校开学的第二个月,吴跃年辞去了校长的职务,让出了校长头衔给欧文。他把欧文和他的学校扶上马,送了一程……
这一“扶”一“送”至关重要啊!欧文至今铭刻在心,不曾忘记。
(未完,接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