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 页双语研究付金花:高中双语选修课的开发与…

精准搜索:

| 您好!今天是:  

高中双语选修课的开发与探索——《前沿的生命科学》

·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付金花 ·
来源:作者赐稿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付金花   本站编辑转载:2007-12-28

【摘 要】 为辅助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北京师大附中于2006年将《前沿的生命科学》设置为高二年级的一门双语选修课。主要是通过教师认真筛选恰当的课题和相关教学资源,以英语作为母语的补充,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生命世界奥秘的新途径。在领略生命科学前沿动态的同时,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艰辛以及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技术进步引发的伦理争议,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 生命科学  双语教学  选修课

付金花老师在双语研讨会上发言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斌华老师在他编著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中指出,我国关于双语教育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1)双语教学是否“损伤”汉语教学和学科教学?

    (2)我国是否拥有实施双语教育的环境和教材?

    (3)我国是否拥有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

从这三方面看,每一个都是大问题,甚至涉及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等,不是通过短时间的理论研究、教师培训和课程改革能够实现的。虽然开展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为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它的实施无时无刻不受教育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那么,我们一线力图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究竟该如何做?

北京师大附中生物组分别于1999年和2003年引进了美国的生物BSCS教材以及生命伦理学原版教材(A Cross-Cultural Introduction to Bioethics),开始对高中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研究。为此,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近四年的研究,笔者发现在中学教育领域关于双语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要开展双语教学?什么样的学校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在哪个年级开设双语课程?是否必须是英语实验班?选择哪些学科?讲授学科中的哪些内容?选题的依据是什么?如何选择教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何设计一节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收获?

一系列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教师是否可以先从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入手,问题也许会变得相对容易些?如果没有每一个教学设计的“星星之火”,怎么会有双语课程大规模开展的“燎原之势”?

二、《前沿的生命科学》双语选修课程的开发

目前,由于学校的师资有限、教学任务繁重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均衡等原因,在我国的大多数中学尚不具备开展学科双语教学的条件。而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为在英语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和希望在专业英语方面获得提高的学生提供了一片实践的沃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教师专长的需要。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关于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选修课程,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可能。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多样性,也要有目的性;既要有拓展性,也要考虑可行性;既要有地方特色,也要体现跨文化的特性。选修课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校条件,逐步开设和完善,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0069月,北京师大附中正式将《前沿的生命科学》(英文名称为:Life Science Update)设置为高二年级的一门双语选修课,安排在每周三下午,两课时共计80分钟,目前已经有60名学生参加这门课程的学习(学校要求每批只收30名学生)。由于没有现成的双语教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语言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双语课堂上我们教什么?如何来教?

如果第一讲就用英文讲免疫的机制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学生到了高三用纯中文来学习还很吃力呢!如何把握课题难度与学生能力的关系也便成了当务之急。在选择课题前,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了解高中的生物和英语教材,由于初三和高一不开设生物课,学生只能回忆两年前初中学习过的内容,难度不宜太大。同时,在教师查阅英文教材时要了解学生当时的词汇量以及英文水平。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高中阶段必须达到七级水平,其中包括能够用英语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和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的知识。(详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第11—22页中分别从五个方面对七级目标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备课除了备生物和英语教材外,还要备学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课题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才能够有的放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教学就会变成教师的一言之谈,学生对所学内容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课堂教学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1)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题可源于生物教材,但并不能拘泥与教材,我们主要是希望在学生有一定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双语教育。

比如前四讲主要讲的是《生物多样性》,分别以雨林中生活的箭毒蛙、捕蝇草、厌氧细菌和病毒为例帮助学生明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969年,美国的生物学家魏泰克提出的“五界说”中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和真菌界)及这些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因为在生物的绪论中学生刚刚学习过了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区别于非生物的六个基本特征。从箭毒蛙的警戒色到蝗虫的保护色和竹节虫的拟态、从捕蝇草的食虫过程到其获取氮素的机制、从厌氧细菌的发现到对进化研究的意义、从病毒的发现到代谢的机理等在内容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这门课程还包括人类瘟疫、抗生素的发展及其滥用带来的危害、毒品、克隆与辅助生殖技术、癌症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的隐私权与信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外来物种入侵、重温卡逊《寂静的春天》——DDT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和危害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十五个章节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保持一定的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为后面的章节做了适当的铺垫,使学生能够在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学习。我们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期待,鼓励他们分工合作、收集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特长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走上讲台,用英语展示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关注和无限热爱。

(2)注意把握课题的时效性

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前沿的生命科学》(Life Science Update)重在前沿,其中的Update的含义就是“新的信息、最新的报道”,强调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比如我们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渗透了2006、2007年诺奖群英会的相关内容和20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的获奖成果,并及时补充基因工程技术和美国成功克隆猴子胚胎等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教学的预期目标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掌握一门国际通用的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学习国外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基于此目的,笔者构建了一个“生物双语学习模型”(见右图),意图就是在生物和英语两个学科之间寻找交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生物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用英语作为工具,使学生在交集的基础上不断上升(图中阴影部分所示),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恰当的铺垫,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在达到顶点(图中五角星位置所示)后再次俯视,学生看到的是生物和英语两个学科的并集,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3、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很多。而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课题都必须有明确的选题依据、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更加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难点以及科学术语的处理: 生物课程的重点难点并不要都转移到双语课堂来讲授,比如在高二年级的必修教材中要求的细胞增殖的机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遗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并不适合用英语来进行讲解,本身内容的难度较大,加上英文的专业术语会使学生感觉更加反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毕竟对这门课程的定位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几个生物单词,比如在10月份流感的多发季节,我们选择了《抗生素的发展及滥用》一章,在文字资料里涉及到链霉素(streptococcus)、肺炎(pneumonia)和肺结核(tuberculosis)等多个生物医学领域的专业术语,均是大学英语六级以上的词汇,有些甚至是在北美的GRE研究生入学考试才要求掌握的单词,笔者就直接把文章中涉及的5-8个单词列在文章底部,方便学生查阅。此外,此门双语课不鼓励学生带文曲星等电子词典,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根据词根、词缀及上下文提高猜词的能力。虽然学生没有学习过抗生素Antibiotics,但根据a-an-Anti-表示against, bio-表示life也可推测其大致含义,通过迁移也就明白了antiwar  Antarctic 的确切含义。

(2)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北京基教研中心的一位物理特级教师曾经强调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学生的思维;没有学生的思维,就没有探究过程;没有探究过程,就没有问题的生成;没有问题的生成,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双语课堂同样是这样,本来就不是利用母语教学,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难免受到科学术语等语言上的障碍,如果教师不能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这门课程将变得枯燥无味。

在每个章节中教师均用英文为学生准备可供讨论的问题,比如在《基因的隐私权与信息》中的问题包括:你对人类基因组的计划的了解有多少?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可能引发的哪些社会问题?你是否想要知道你的基因图谱?你认为父母有权让他们未出生或未成年的孩子检测成年可能出现的疾病吗?如果家庭成员、学校、雇主或保险公司要求你进行基因检测你能否接受?你认为谁有权利知道检测的结果?你们是否希望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基因身份证?其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或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每组8人),最后由组长统计本组观点。也可以用“三分钟交流法” 进行讨论,随着外圈同学的顺时针转动可以使16名同学每人都有3分钟的时间分别和3名同学进行交流(每人1分钟),由于这些问题及回答均使用英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提供观点、所需的英文单词和组织句子,最后由同学汇集并总结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讨论中的生成性问题。

3分钟交流法

(3)关于视频资料的选择及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情况:80分钟的时间里大约会使用25-30分钟的视频资料,资料主要来源于《科学博士》、《国家地理》、《探索》、《2006、2007诺奖群英会》和网络,其中大多数资料是中文字幕,英文发音,我们可以从中精选一些片断辅助课堂教学,如《认识病毒》、《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抗生素》等。此外,我们也在网络上找到《新闻联播》、《世界》和《科技之光》等视频片段来辅助课堂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既然是双语课我们就没有必要把它上成纯粹的英语课,并且从上面的例子大家不难看出有部分的视频材料和讲解使用的是中文(论文宣读中有课件配合展示),在每一讲中使用的中英文的比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从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和教师水平三方面加以综合的考虑,主要由教师灵活把握两门语言之间的转换,突出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哲学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师要了解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自身能力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实际。如果脱离了这个最大的实际,双语教学也就成了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未完,点击这里:到下页) 

【前一页】12后一页


【相关链接】

  1. 【香港双语教育研究】李丽桦:香港 EMI 学校双语教学实践及启示
  2.  周朝华:探索中的辽宁双语教学实验
  3.  全国双语教学交流研讨会”在沪召开2007年)
  4.  王斌华教授: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中外比较
  5. 【双语研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谈双语教育——智者给予我们的启示
  6.  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介绍
  7.  王斌华教授:双语教学的十项操作策略
  8.  宝安:双语教育开启教育国际化新探索
  9. 【站外链接】三亚各中小学2018年起每所学校至少聘请一名外籍教师
  10.  成都教育国际化启动“加速程序”:未来三年建设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更新: 2019-02-13


  相关网站友情链接 搜索本站更多信息    
   

 
本站LOGL
Copyright © 2004.- 2022  中国双语教育网   中文网址:双语教育网   备案序号:桂ICP备11001098号-1  
 
电话:0773-8825555     传真:0773-8827111      本站 E-mail:chinabilingua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