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双语的学校文化,为双语教育的实施提供最佳教育环境
语言的有效学习需要全方位的语言环境。为此,我们要为英汉双语特色教育营造最佳的教育环境。首先是英汉双语学校环境营造,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即一方面对学校所有公共设施都使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标识说明(如教室、办公室、教学楼、操场等等);另一方面对彰显学校文化的教育理念、班级文化等进行英汉双语标识;校园广播站设英语专栏,增开午间校园英语电视节目、建立双语校园网站、开展英汉双语宣传(橱窗、板报等)、开辟英语口语吧、英语阅读林、倡导全校师生英语问候(自编校园英语100句)。其次,英汉双语社区环境营造,一方面是动员家长积极参与,要求孩子力所能及改造家里的语言环境,把学校所学到的英语运用到家庭环境中,另一方面与学校社区合作,包括双语化学校所在社区的周边环境,组织英语特色节目的社区宣传演出。
(三)开展双语教育研究,建设英汉双语教育的课程实施系统
目前,学校双语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双语课堂教学、学校双语文化环境熏染以及多样化的双语实践活动来实施,但双语课程的实施仍然是实施双语教育的主渠道。双语课程就是指在非语言学科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渗透英语,教师用半英语或全英语授课,为学生拓展英语学习和运用的空间。为此,学校一方面组织双语教师开展双语课堂教学研究,如强化英语口语教学、确定实施双语的学科、选编双语课程的材料、探讨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聘请外教开展英语口语教学,提高英语学科教学效果;同时,加强英语教研组与相关学科的合作研究,在健康、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中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实验,增加学生学习英语和感受西方文化的机会,同时,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实践活动,为双语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利用活动课等第二课堂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英汉双语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英语学习
平台,营造浓厚的双语学习氛围。如建设供师生交流活动的英语吧、英语林;每周升旗仪式后进行英语才艺展示,如双语歌曲演唱、双语诗文朗诵等;活动课开展英语课本剧排练、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歌曲演唱等兴趣活动;学校值周班英语示范与服务;学校英语文化大型展示活动,包括双语板报比赛、双语小报制作比赛、英语课本剧表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双语活动,来营造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拓展学习英语的空间,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沟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需求,沟通是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缔造幸福的桥梁和纽带,学会沟通,知彼知己,学会沟通,创造和谐。2006年9月,学校开始了《沟通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课题研究,力图实现育人效果的最优化。学校课题组从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实施以人文管理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2)构建以自主沟通为重要途径的学校德育体系;(3)探索以沟通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途径,优化课程设置。
1. 实施以人文管理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走进教师心灵,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形成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让教师在感动中工作。为此,学校提出“点燃教师的工作热情,激活教师的创造智慧,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让教师带着愉悦开始每一天。”的要求,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为了给教师提供更多沟通交流机会,学校每周给教师安排两次瑜伽练习;每年组织春游(登金龙长城、游北湖等);校园拓展素质训练;每位教师生日,工会都会送出生日礼物。领导和员工之间用真心沟通,相互感动。沟通创造感动,感动产生效益。
2. 构建以自主沟通为重要途径的学校德育体系。通过研究逐步实现德育组织网络化、德育队伍专业化、学生素质发展全面化、德育科研体系化、德育效果最优化。
(1)通过“沟通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管理,建立校园值周班制度。在5—8年级中,开展以班级为主体的集劳动、服务、文明礼仪于一体的自主教育活动。学生在集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会了相互帮助,同时又美化了校园。(2)通过开展自主沟通德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欣赏、学会体验。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一次学生才艺展示活动;每月一次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简报的制作活动;每期一次的沟通文化教室美化活动;每年一次的沟通教育主题班会节;每年一次亲子游特色活动。
3. 探索以沟通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培训、研究,激励广大教师构建高效、灵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研究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积极体验、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勤于总结和反思。
(1)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超市,搭建师生自由沟通交流平台——(1)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超市,搭建师生自由沟通交流平台 活动课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 也是促进师生沟通的一大平台。开展活动课三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活动课的有效开展途径,优化活动课的设置。08-09学年度,学校在继续开展好活动课的同时, 探索学生社团的组建工作。并初步形成活动课的校本教材。目前,活动课教师已涉及到18个学科,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而1—8年级的全体学生(9年级除外),均参加了活动课的学习,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5%。学校开设了45个活动课项目,如科技创新组、历史情景再现组、乒乓球组、篮球组、健美操组等。老师们努力尝试运用学生喜欢的话题、形式、内容等培养学生。
(2)体育课“1+2的模式”的探索,即:实行体育课时整合与学生走班相结合,实现1节基础训练(+)两节特长培养的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在基础训练达标同时培养对一个体育项目的兴趣,掌握一种体育技能,从而形成学生的兴趣特长。而尝试体育课引进形体训练,让体育舞蹈走进课堂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
(3)艺术课程的整合改革旨在促进课堂沟通、提高艺术课堂效率。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将一周的美术课浓缩集中,以增加学生有效训练的时间。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老师们精心设置了剪纸、刺绣、十字绣、书法、泥塑等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既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又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了艺术课的效率。
(4)小初衔接课程的设置——九年一贯制一个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小初两种不同教育模式的衔接。为此,学校拟打破常规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课程设置模式,逐步变“6+3”为“5+4”模式,增加小升初衔接教育课程。目前,学校已经编撰了自己的语、数、外三科衔接教材,并从六年级下期开始,用一学期的时间,学习衔接教材。从已有的两届直升班情况来看,本校直升学生经过衔接教育,在初中阶段发展良好。在学习能力、适应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学生。
(5) 开设沟通技能训练课。包括正常沟通技能(正常交流与理解);障碍中的沟通技能(认知的、情感的);对立中的沟通艺术;不同对象的沟通技巧;常见问题的沟通案例;特殊问题的沟通案例。
(6)建立沟通教育日,如师生沟通日、家校沟通日、教师沟通活动日(研讨)。
(7)探索沟通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沟通每一位学习主体,实现“四个沟通”,即课堂心灵沟通(师生关系调节)、课堂行为沟通(学习行为同步)、课堂认知沟通(思维和理解力的调节)、课堂沟通情景设置与氛围营造(互动、对话、游戏、参与等)。□
 |
 |
 |
中国双语教育研究会协作单位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来自
英国、美国的外籍教师Eric和Meghan会间与学生愉快交谈 |
中国双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欧文先生与学校领导、老师和外籍教师愉快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