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市教育局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申报学校开展评估 |
来源:四川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 本站综合转载:2015-01-03 |
(点击这里:承上页)
他还把国外课程拿过来改造,和中国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融合,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翻译过来。“要不然,那就成了‘拿来主义’了”。
到2015年,成都七中就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刘国伟认为是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保住了学校的青春。在探索国际化教育育人模式时,他希望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学生能坚持中华优秀传统,且能驾驭、包容世界文化。
作为该校教育国际化的助推器,成立于1999年的成都七中国际部是学校对外交流与引进国际资源的重要窗口。成立15年来,国际部共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超过一百多所大学培养出超2000名学生,其中超过1000名学生现已学成回国。
据了解,今年成都七中共计参与国际交流活动10余次,包括学生模联、英特尔国际工程大赛、机器人大赛、学科奥赛文化交流等;接待外宾100余人次,共有100多位学生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5人公派新加坡留学。
刘国伟坦承,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困难,客观现实是成都作为西部内陆城市,拥有的外籍人士数量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是不太可观的,这意味着学校虽然拥有接纳能力,但缺少外籍生源,教育国际化的探索更多的是通过“走出去”单方向进行。
但是,好在有政策环境助力,“成都很重视国际化,近年来针对教育国际化出台的各种政策、规划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刘国伟说。一系列的政策规划包括《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成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方案》、《成都教育充分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 年)》以及现在刚刚出台的《成都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建设指标体系实施意见(试行)》等。
如今,在新一轮教育国际化的你追我赶当中,刘国伟又回到了教育的起点来思考:教育究竟是干什么的?教育的本真和起源是什么?究竟希望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些教育界多年来很少有人再思考的问题,让这位热衷思考的教育者面露困惑。
“中学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而不是铁路警察只管一段。”刘国伟说。
※ 成都树德中学校长陈东永:在全球语境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
成都树德中学的国际化进程大概可从以下三个时间点来观察:
上个世纪80年代,成都树德中学开启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多所中学建立友好姊妹学校,定期开展师生友好互访,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理解;从2013年开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大学一流学校由原来的单个学校来访,发展成组团来访。该校国际部每年接待美、澳、加、英、瑞士等国60多所高校来访。
对从成都树德中学走出去的学生,校长陈东永的期待是他们“具有民族根性、具有跨文化理解意识和能力、具有世界眼光与胸襟、具有国际竞争力”。陈东永谈到该校办学宗旨时表示,树德中学的教育追求首先是帮助学生寻找精神和信仰的向标,在关注人性、塑造精神、健全人格的同时,实现学生思想和道德的卓越成长。
陈东永称,该校力图超越外语教学的过度追求和教育国际化的狭隘理解。他表示,国际课程绝不仅限于学科课程,要在课程建设上探索在全球语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
在该校学生看来,学校迈向教育国际化的努力是实实在在的。“我感受最深切的是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主要参与的是模拟联合国社的活动,在其中我可以和社员们一起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思辨能力,开拓了国际视野。”树德中学国际部2013级IB2班学生刘存昊说。他曾连续三次担任树德中学模联主席及第六届树德模联学术总监。
树德中学还开设了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领袖力等多样课程,并重点突出外国语校区的特色,开设德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口语突破、英美文化赏析等这样独特的设置课程,发挥了学校文化的引领性,用学校文化来统领课程文化,让校本课程不断向国际教育模式迈进。
※ 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双向国际交流中突出本土化
石室中学作为中国西部第一家在海外开设孔子课堂的中学,还在探索国际教育校本模式,在交流中突出本土化、校本化。2010年9月,该校自主编撰了孔子课堂教材,包括《中国文化掠影》、《活动课集锦》、《汉语乐》,教材的改编计划包含更多的四川、石室内容,以推广本地文化。
“石室中学坚持以‘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对外交流不止是‘迎来送往’和‘走马观花’。”田间校长说。
“国际项目的招生不能只盯着把学生送到欧美上大学,中国的基础教育优势也可以在世界一些地区得到推崇。我们可以尝试招收部分国际学生,把国际部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多文化、多国籍、多肤色、多民族交流学习的平台。”田间还在构想将中国课程体系国际化。
石室中学的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故事。
去年,该校与丹麦爱斯堡中学在双方学生的努力下合编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内容是各自家庭故事和交流趣事。
该校还有一名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里,坚持到流浪动物中心做义工,撰写了《对于中国现有流浪动物福利保健机制的感想》等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这位学生叫江蝶。2013年,她获100万元人民币的“怡和”奖学金,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位此奖获得者,并被英国牛津大学数学系录取。
※ 成都外国语学校校长段必聪:要在东西方文化间自由着陆
成都外国语学校学生赴日参加科技交流活动在对段必聪校长进行的40分钟左右的采访中,他说了6次“国际视野”,另一个高频词是“世界胸襟”。拥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胸襟是他对学生的期待。
要实现这一宏愿,成都外国语学校的路径是外语特色和国际课程两相结合。
“我们靠外语特色创出品牌,但光是外语不行,还要进一步找寻出路。就学生发展的路径来讲,通过外语特色和国际课程打开国际化视野,让他们有宽阔的世界胸襟,这包括良好的外语能力、国际视野,要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比较深的理解,可以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自由着陆、与世界各国同龄人自由对话。”段必聪说。
成都外国语学校于1989年建校,是四川省第一所外语特色完全中学。在教育部批准的具有保送资格的全国16所外国语学校中,它是四川省唯一一所。用段必聪校长的话来说,成外从诞生到成长都非常幸运地与改革开放同步,与国际化、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同步。2012年,成都提出了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目标,包括成外在内的成都中小学都搭上了这班教育国际化的快车。
在出国留学方面,段必聪说,常春藤名校已经连续8年录取该校学子,今年是第9年;学校今年收到11份来自美国前10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外的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前身为国际部)是专职负责对外交流的机构,学校现在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超过200人。 抛开数字来看,其实段必聪对于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是“不在于走出去多少学生,在于为学生培养多宽的国际化视野。”在这一过程中,初级阶段是与国外学校进行较浅的交往交流,如接待来访、外派学习;逐渐地,双方互派学生访学,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其感受文化融合——“我觉得我们学校已经到达这样的阶段。”段必聪说。
段必聪还始终关注着一个问题:“学生幸福指数”高不高,如学生的体育活动充不充足、特长有没有得到发挥……校园的欢迎横幅提示,在采访前一天,该校2012届学生曹甯杰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返回母校举办个人音乐会。“你看他幸福指数高不高!”段必聪笑道。■
【相关链接】
【更新: 2019-02-10】
相关网站友情链接 | 搜索本站更多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