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双语研究高峰:英语对我们如此重要

精准搜索:

| 您好!今天是:  

来自一线校长、教师的体验

英语对我们如此重要

胜利油田黄河双语学校  高 峰

作者:本站及研究会中小学教研中心综合采编      本站编辑发布:2006-06-12

【本站按】该文为本站10多年前转载。但时至今日,发现本文内容及大部分观点并未过时,仍对研究双语教育具有参考、借鉴价值。而作者高峰,对于教育的执着探索精神,同样历久弥新,令人感佩。

高峰,教育学博士,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协会员。天津师大教育学院特聘教授。2001年出任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校长,2002年兼任山东胜利油田黄河双语学校校长,2007年兼任山东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校长。2009年兼任潍坊“幸福教育”联盟学校总校长。被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授予“名校长”称号。主持、主研省级以上课题10多项。有诸多著述出版。

高峰曾给五年级一班上了一堂《英语对我们如此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现在拿来做这篇文章的题目。
我对孩子们说,在我的平淡的人生经历当中,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但对于英语,却是一个例外。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两件切痛之感的经历:一是1996年我到北京参加世界石油大会,在各国的展位前,当与各种肤色的人们交流的时候,显出了我英语水平的蹩脚。当时正是亚洲足球赛,看到学英语专业的同事与科威特代表侃一会儿足球,使我更加自悔与自责。二是报考硕士研究生,在济南复习英语,然后参加全国联考,我再次遭遇英语的尴尬——对于一个放下英语十几年的人来说,意味着多大的难度和煎熬。所以,我常教育女儿要学好英语,因为英语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英语经济”的兴起

前几天上海来了一位朋友,说起发生在身边的这样一件事:他司机的儿子今年复旦大学毕业,英语过六级,到上海微软公司应聘一个职位。一路顺利地过了七关,第八关是美国人考核。一进门,美国人问了一句话,他没有听懂,就被涮了下来,然后应聘到了另一家外企,但他的薪水也因此每月减少了1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自己一年缩水了12万元——微软的月薪是1.5万元,而另一家是0.5万元。人生的价值当然不能凭薪水的多少来衡量,但在市场经济社会,它毕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尺度。

《北京晚报》在2003923日以《外语能力成为决定个人收入的最重要条件》为题报道说,由人力资源网站中华英才网公布的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收入指数显示,英语水平成为决定中高收入者工资的最重要标准:调查中,外语能力达到“熟练”的人,平均年薪达到53,378元,而水平“一般”者的年薪只有31,211元,相差高达2万多元。

前几年的说法是,21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那时似乎还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但现在这种用工要求实实在在来到了我们当中。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一个精通外语、计算机和一门专业知识的人,不仅容易找到白领岗位,而且待遇相当优厚。如果算出一个人一生“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孩子的投入可以说是“原始股”。只因英语一项,就能使个人将来的收入大相径庭!“英语经济”已经在中国兴起。据说上海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适应学英语,竟到医院做舌头的矫正手术!

无论我们接纳与否,英语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瘸腿英语”暴露缺陷

2001102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1020日由北京市教委、韩国KS集团共同举办的“KS状元杯高中生英语大赛”举行市级复赛。此次大赛北京市有8.7万名高中生报名,经资格审查有8.1万名参赛,经过笔试、口试有16名高中生顺利进入市级复赛。对于这次大赛,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随着比赛的深入,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此次英语大赛以高二英语知识为主,综合了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而且还加入了现场观众的参与,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台下的1000多名观众基本上是高中学生。比赛场采用的是全英文问答,选手门无论是自我介绍、抢答还是面对主持人抛出的一个个尖锐的必答问题都能从容对付。但与台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下的很多观众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表现得一脸茫然,好几次都是主持人给自己打圆场,显得十分尴尬。其实台下的观众不是不想参与,而是听不懂。据记者在现场了解,多数人能听懂30%—50%,最高可以听懂70%。甚至老师们听起来也比较困难,好多老师手里拿着“文曲星”

不仅仅是北京的高中生。还有上面提到的那位英语已经过六级的复旦大学高材生,因为一句英语没听懂而坐失良机。我们周围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学了一辈子英语,只能看题、答题,除了参加高考、考研能用上次排场,作为一门用来交际的语言,在生活中往往不能听、说、读、写。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英语教学怎么了?好多家长也问我,回家孩子怎么不念英语?长期以来,人们用“哑巴英语”、“瘸腿英语”形容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病。一些英语老师认为,大学外语学习反映出的问题的根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于是,为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高考改革提出了加试英语听力的方案,并已过渡到计入高考成绩。

这种改革,能够真正解决中国人学好英语的问题吗?

学英语的最佳年龄:10岁以前

2001年美国心理学会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专家们认为,人类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是在10岁之前。主要理由是,作为学习语言最关键的听力,在10岁以后已经基本定型,之后是逐步下降。再一个结论是孩子长到10岁,智力发展已经完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进行追踪研究,提出早期经验与智力发展相互关系的科学假设。他指出,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与17岁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相比较,在4岁时就约有50%的智力,其余的在10岁之前基本完成。在孩子发展智力的同时,往往其思维模式已基本固化。

有了这些结论,我们可以研究中学生学习英语时存在的难度:

1、我们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靠字形来记忆,而英语是拼读文字,靠听力来识记。英语音标不像汉语拼音那样有很大的层次性,如5个元音之间的音差讲价钱很小。对于听力下降的人学英语,由于音阶梯度问题,往往难以辨别出读音是由哪个字母发出的;听不出字母,也就不知道单词如何拼写,也就听不懂句子。中学生已经错过了听力的最佳年龄,他们的口语交际存在着先天不足,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孩子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2、假设我们当中的一位由于某种原因一年不讲话,一年后开口不影响与人交流。最现实的例子是被日本人捉去做劳工的刘连仁,躲在北海道的深山里20多年,出来后当时已经失去发音功能。回到中国后,经过一段较短的时间,他恢复了口语和听力,活到了80多岁,1999年还去日本打官司。但英语就不是这样了,即使学英语专业的人,如果一年不说,许多单词也会忘记;如果经过20多年,可以说大部分单词基本忘净。我们到马来西亚,发现那里的孩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他们精通华语、英语、马来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我们形成的是汉语思维,即使不说话,也需要使用汉语进行思维;马来西亚人从小生活在华语、英语、马来语的环境中,他们已经建立起了三种语言思维的管道。但我们要说英语的时候,不得不在脑子里进行“汉—英”转译——我们并没有形成英语思维,所以,“易忘”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中学生已经错过了建立另一种语言思维管道的最佳年龄。

3、英语与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完全相反,我就有这样的体会:翻译成的英语文章,拿给学校的外教看,文理不通。中学生已经固化了汉语思维模式,往往不自觉地用学汉语的思维模式去学英语,所以事倍功半。

4、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交际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当我们把英语作为像物理、化学一样的学科进行组织教学,特别是应对中考、高考的时候,中学英语老师往往成了语法教师而不是语言教师,孩子们怎么能够作为交际工具在生活中使用它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潜在能力只有在某一特定时期中提供足够的刺激,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一时期称为敏感期,一般出现在生命早期,如有人发现4岁前是形状知觉的敏感期,10岁前是口语学习的敏感期等等。

我的结论是,中学英语教学(这里当指以往常规英语教学——本站注)难以真正解决中国人学英语的问题。

双语教学 争来争去

崇德楼我国的双语教学,发端于1995年前后,特别在沿海城市,已是遍地开花。我曾沿着烟台、青岛、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一线详细考察过双语教学情况。当然,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各地还是有差别的,如有的在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就算实施了双语教学,甚至在小学就完成了初中英语教学任务。我认为上海浦东走得比较快,做法比较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

今年一期《中国教育报》以《双语教学,捡拾芝麻丢了西瓜?》为大标题刊登了一组文章,对当前的双语教学进行了质疑。请看下面的题目:《双语教学误入歧途?》、《双语教学要慎重》、《双语教学得不偿失》、《双语教学要细思量》、《给双语教学提个醒儿》,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在加大英语教学密度的情况下——

    1、双语教学是否冲击了母语——汉语教学?  

外籍教师与黄河双语师生在一起    2、双语教学是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接构成威胁?

    3、双语教学是否能够学好英语?

前几天,上海双语教学专家盛先生来我校指导教学,我向他请教对这组文章的看法。他说,请你给我在中国找出一个例子,证明一个英语水平很高的人,而汉语水平极差。我想,像许国璋这些英语大师的国学功底也是十分丰厚的,而我们身边的人,往往是汉语水平可以,英语水平极差。

我不想反驳什么,只有让事实做出回答。

初步实验结果

今年我们学校招收了4个小班化寄宿制双语教学实验班,共120名孩子。开设的课程有,汉语:语文、数学、科学(新课程教材);双语:手工、活动(Play Way)、现代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交际;英语:牛津英语、兴趣英语,其中兴趣英语由美籍教师教授。我们实验的重点是,以“强化英语、实验双语”为指导思想,抓住孩子语言的最佳发展期,创设一种英语情境,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通过接受美国人的纯正英语,开展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双语活动,最终形成孩子第二条思维管道——英语思维管道。从开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

当然,对于一项长达五年的实验,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但我们通过与普通班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外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1、学生英语“学得”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意料。目前,无论“外教”课还是“内教”课,英语课堂教学全部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双语课堂教学使用英语的频率占到了50%—80%,师生互动自如,知识传授正常。

2、学生英语口语交际字正腔圆,听不到汉化味。学习一种语言,是感悟一种文化内涵。只有依靠学生自身的参入,才能理解语言所包含的内质。六岁孩子的模仿性很强,Valerie Sue大学毕业,具有在美国小学任教12年的教学经历,加上她的爱心、耐心和热情,使孩子开始接受的就是一种不变味的纯正口语。

3、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已经形成。把英语融入学生生动愉快的活动中,在宽松的自然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的需要和愿望。看到孩子们能与外教自如交流、毫无拘束地交往,我们认为孩子英语兴趣已经显现。

4、学生开口说英语正在逐步成为习惯。在英语情景的影响下,现在孩子开口说英语成为一种“不自觉”行为。如早上用餐时间,原来进去看他们,一般不说话,最多是“校长好”一句汉语;现在一进去,一片“Good Morning! Mister Gao”的声音。原来看英文电影,只是静静地欣赏;现在看到激烈处,就会随着猫或老鼠用英语喊叫。

外籍教师在黄河双语学校如此实验下去,英语对学生而言,将成为一门工具而不是一个概念,并能在最低的年级、最短的时间内初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我们的辩证

问题是,如何避免像《双语教学,捡拾芝麻丢了西瓜?》一文提到的那些担心呢?

1、英语教学、双语教学是否能冲击母语教学? 我们的回答:“否”。 一是世界心理学界已有定论,即一个人可以建立一到多个语言思维管道,并且它们之间不交叉, 那么不存在两种语言相互冲击问题。二是孩子的汉语环境大大优于英语环境,孩子汉语水平的发展早于、快于英语水平。三是在教学、交际时间上汉语仍然大大长于英语。每周30节课中,英语课占了10节,汉语课占了14节,其余为双语课。其他如课下、阅读、星期天休息,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仍属于汉语交际环境。

2、让孩子接触西方文化,是否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接? 我们的回答:“否”。我们不是把学校搬到外国去组织教学,而是与其他孩子一样在校内参加着同样的教育活动,在家庭中同样接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没有必要做“杞人忧天”。实际上,多元文化能够为学生融入社会及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享受到幽默、民主、开放的西方教学风格和热情奔放的处世态度,有利于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丰厚他们的文化积淀。

3、双语教学是否能够学好英语? 我们实验的目标是建立孩子的英语思维,思维一旦形成,岂能学不好英语?我们的对比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人才的竞争不仅是学历的竞争,而且是学力的竞争,掌握国际通用的英语将成为学习能力的一个标志。小学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中外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国家规定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这是结合了中国的实际。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从一年级开设,我认为是对的。作为经济发达的油区,如果还从三年级开设,那么,我们的孩子与人家相比,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学英语的美好年华就是这么几年,我们为什么放弃呢?于是,除了4 实验班,我们在全校开设了英语课,选用了适应小学生学习的《牛津英语》教材,并且为普通班引进了外教,让孩子在享受纯正英语教育的同时,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孩子,可能是终生的收获与财富。

我期待着,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好的英语能力。


【相关链接】

  1.  首届江苏省双语教育观摩研讨会暨双语教育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张家港市召开2017
  2.  深圳宝安:双语教育开启教育国际化新探索2018
  3.  成都教育国际化启动“加速程序”:未来三年建设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
  4. “服务地方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贵州铜仁学院召开(12个国家专家出席)
  5.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学双语化 · 办学国际化——2010年国内外幼教、普教、高教双语教育动态掠影
  6. 【双语研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谈双语教育——智者给予我们的启示
  7.  巴克兰(BUCKLAND)外教在贵州——“一校一外教”项目:花开贵州(附视频)
  8. 【站外链接】三亚各中小学2018年起每所学校至少聘请一名外籍教师

(更新: 2019-02-15 )   


  相关网站友情链接 搜索本站更多信息    
   

 
本站LOGL
Copyright © 2004.- 2022  中国双语教育网   中文网址:双语教育网   备案序号:桂ICP备11001098号-1  
 
电话:0773-8825555     传真:0773-8827111      本站 E-mail:chinabilingua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