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语教学研究新进展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杨四耕               【关闭本窗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戴  云

 

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提高外语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双语教学在全国不少地区拉开帷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青睐双语教学,实践双语教学。与此同时,双语教学研究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双语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作一初步梳理,以把握我国双语教学研究的总体情况与发展趋势,促进我国双语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一、“双语教学”的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是不同地域的两个同质性概念;在我国,一般称以“双语教学”谓之。关于“双语教学”的界定,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
  2.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3.“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例如,地理课、数学课、历史课等)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
  上述界定各有千秋,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1.双语教学一定是用两种语言(母语和外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吗?如果只用一种语言,而且这种语言是学生的非母语或第二语言,算不算双语教学呢?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的关键不是强调在课堂上要用多少种教学语言,而是创造更多接触和使用外语的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外语。
  2.双语教学能在语言学科中进行吗?如何看待语文等语言学科中的双语教学?比较而言,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试验阶段,不宜用双语进行各学科的教学,建议只在部分学科,特别指在非语言学科中全部或部分采用双语教学。特别是,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除语文教学的个别领域外(如外国文学名著原著选读),不宜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进行双语教学。
  3.双语教学是语言教育政策,还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能笼统地谈论双语教学吗?有学者认为,不宜笼而统之地谈论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可以有作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所驱动的“双语教育”、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学以及外语教学(英语教学)本身等不同的层次。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不是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不同于国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双语甚至三语、四语教育。就其定位而言,我国目前所推行的双语教学,更多地属于学科外语教学或专业外语教学范畴。

 

二、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者关于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以及国外双语教育理论三个方面。
  1.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教学或学科教学,它涉及到许多社会语言学问题,比如它带有很强的国情特征,对在实施过程中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关系的认识与态度十分重要。同时双语教学还涉及到心理语言学问题,比如第一与第二语言的正负迁移以及双语教学的年龄特征等。这些都是实施双语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
  2.掌握语言是人脑特定的机制,有着自身心理与生理的规律,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具体地、系统地阐释了双语的概念和分类、双语现象的测量方法、双语人的发展、双语和认知发展、双语的社会和心理基础、双语的神经心理基础、双语人的信息处理、双语教育以及第二语言学习等问题,比较全面地层示了双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3.我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介绍了国外九种比较成熟的、被共同认可的双语教育理论:平衡理论、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理论、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输入-输出-情景-过程双语教育模式、卡明斯的双语教育理论框架。国外双语教育的有关理论也可以视为我国双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关于双语教学理论基础的探讨还只是开始,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应该相当厚实,比如教育学基础、伦理学基础等的探讨目前仍然是一个空白,还需学界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我国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的比较

 

我国学者主要从界定、属性、目的、背景、师资、教材、方法、政策、科研等九个方面对中外双语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其基本结论是: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具有添加性双语教育的特征;它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大多出于自愿;通常,国内外的双语教材可以分为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四种情况;实施双语教育要符合国情,要坚持自愿原则;我国相关法规还未配套,立法滞后开始制约双语教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双语教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应该坚持“摆事实、重资料、讲道理”的态度,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四、双语教学中的三对关系

 

1.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的关系。在双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存在相互排斥和相互促进两种可能的关系。在语言技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语言技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2.外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一方面,双语教学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外语学习为双语教学创造条件。良好的外语教学可以和双语教学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
  3.母语教育与双语教学。有学者认为,我国倡导的“双语教学”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绝不能伤害“母语教育”,不能以牺牲“母语教育”为代价。(11)不少专家也认为:双语是有特定概念的,英语只是外语,不应与本国语言并立,否则会削弱对母语的学习,特别在小学阶段,必须打好母语的基础。(12)我们相信,只要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五、双语教学的三要素

 

教师、学习者和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三要素。我国学者对它们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有学者甚至指出:教材和师资是影响我国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两大瓶颈。(13)
 
 1.双语教师。有学者认为,“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特指能用一门外语教授一门非语言课程的教师。”(14)由此可见,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此外,教师最好能够懂得学生的母语,这样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15)
  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有学者研究了美国双语教师必须具备四项基本条件:(1)双语教师要成为双语、双文化者;(2)双语教师要持有政府教育部门颁发的任职资格证书;(3)双语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学历;(4)双语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16)
  我国学者提出双语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1)崇高的职业理想是双语教师献身双语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双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3)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双语教师开展双语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4)复合的能力素养是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17)
  我国的双语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双语师资建设任重道远。有学者认为,解决双语师资短缺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几种途径:第一,通过高等学校培养;第二,人才市场的调节;第三,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师;第四,聘请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外籍专家的眷属担任兼职双语教师;第五,培训转岗教师。(18)
  2.学习者。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只有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足够熟练的程度,才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也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19)因此,我国实施双语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特点,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以及对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双语教学特点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切忌一哄而上。
 
 3.双语教材。教材建设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为了使双语教学良性发展,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材是社会需要使然。(20)由于学校的不同、课程的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科的不同、各所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的不同,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材的开发,所以统一的、符合不同需求的双语教材的开发是我们有待突破的瓶颈。(21)

 

六、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不等于双语教材,广义的双语课程体系涵盖以汉、外两种语言作为教育媒介的各类课程,而狭义的双语课程体系则特指用一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课程体系。就狭义的双语课程体系的建构,我国学者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22)
  
1.双语课程目标。双语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双语课程目标定位的依据,而双语课程目标则是双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构建双语课程体系必须首先将双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双语课程目标。至今为止,关于双语课程目标还没有权威认可的明确表达,只提出其研究方法,需要从学生、社会和学科三方面进行思考。
  2.双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双语课程资源包括双语学科教材以及有助于实现双语课程目标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其中双语教材是双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要实施双语教育,就应该搞好双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3.双语课程的结构及其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课程结构基本上是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四个“板块”组成的。要发挥双语课程的整体效应,就应该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双语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1)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
  4.双语课程的实施。双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双语教学。影响双语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除了课程本身和教师这两大因素之外,良好的双语教育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双语课程规划,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在双语课程实验研究获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成果推广和区域推进工作。
  5.双语课程的评价。双语课程评价应根据双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实施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要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七、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

 

1.双语教学类型。根据两种语言在教学用语中的使用比例以及最终去向,双语教学可以分为缩减性双语教学、保持性双语教学和添加性双语教学等三种类型。(23)
  
2.双语教学模式。目前,得到我国双语教学实践者广泛认可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完全浸身目标语”模式、“双语过渡”模式、“维持母语”模式。(24)
  
3.双语教学类型与模式的关系。双语教学类型与双语教学模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缩减性双语教学一般采用“完全浸身目标语”模式进行教学;保持性双语教学一般采用“维持母语”模式进行教学;添加性双语教学一般采用“双语过渡”模式进行教学。(25)

 

八、有效双语教学

 

如何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话题。有学者从有效双语教学的信念、基本条件、有效监控等角度来思考双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1)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信念是:强化外语语言能力和增进学生国际理解意识是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双语教学不会削弱汉语作为母语的主导地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具体要求和接受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双语教学要因地因时制宜,双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分层的。(2)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与教育环境;具备相应扎实的应用外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学生要有相应的自我需求;因地制宜地选用与开发课程与教材,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一定的学科作为双语教学试点;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一定的办学条件作支撑。(3)要实现双语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对双语教学进行有效监控。主要包括:确立双语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组织双语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选择双语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有效性、评价双语教学结果的有效性。(26)
  笔者以为,有效双语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1)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2)丰富的双语学习机会;(3)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4)明确的双语学习重点;(5)扎实的双语教学过程;(6)智慧的双语教学对话;(7)适切的双语教学模式;(8)充分的双语实践练习;(9)必要的双语教学支架;(10)合作的双语学习伙伴;(11)适度的双语成就期望;(12)综合的双语教学评价。
(27)

 

九、我国双语教学研究展望

 

近年来我国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经验介绍多,而理论整合少;表层描述多,而深层探讨少;一般性论述多,而个性化研究少。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还需要以下方面有所进展和突破。

(一)加强学理研究,提升双语教学理论水平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学科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它既不同于外语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更不是英语教学和学科教学的简单迭加。加强学理研究,探索符合国情、地情和校情的双语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提升双语教学理论水平,推进我国双语教学实践健康发展,是我国双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成熟的双语教育理论和双语教育模式都产生于国外,我们应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双语教学实验,思考、分析、整合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理论。
  另一方面,搜集、分析、整理我国双语教学实验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努力将感性的经验提升为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理论,并通过进一步反思发展理论,循环往复,经过这样的“否定之否定”,锲而不舍,我们定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理论体系。

(二)注重实证研究,拓宽双语教学研究领域

双语教学研究应注重可信的、可靠的资料和事实,不能简单地凭理论演绎或逻辑推理说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胜于雄辩。作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参与者,应坚持“摆事实、重资料、讲道理”的态度,进一步深入双语教学实践,加强实证研究,以数据和事实说话。(30)注重实证研究,是双语教学研究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宽双语教学研究领域。目前我国有关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双语教学定义的辨析、类型的探讨、模式的介绍等方面,还缺乏有关双语教学设计、双语课程框架的构建、双语能力的测量和评价、双语学校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另外,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还牵涉政策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信息学等诸多学科。双语教学的心理过程,特别是双语习得所带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面的变化,也是我们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31)进一步拓宽双语教学研究领域,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双语教学研究,是今后一个时期双语教学研究努力的方向。

(三)倡导个性化研究,切实解决双语教学实践问题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教师水平差异显著,推行统一模式的双语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提倡个性化研究,立足于学校层面,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班级特色、学科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形式,切实解决双语教学实践问题,是我国双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首先,我国当前的双语教学试验为个性化研究提供了可能。从双语教学实践领域看,我国的双语教学大多是从活动课、选修课、拓展课开始的,受课程标准、大纲的制约相对较少,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呈现多样化。可喜的是,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如有学者专门就浸身目标语模式的具体操作问题,提出了“适时引入——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协调发展”的实施流程,等等。(32)
  其次,个性化的双语教师呼唤个性化的双语教学研究。如在中小学音乐双语教学中,不同教师的演绎方式迥异,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寓双语教学于多样的活动中,如在观摩录象,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感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舞特征;有的强调从小训练音乐基本功,更多的侧重音乐节奏、情调的体验,合唱的基本要求,选取合适的英文歌曲作为载体,等等。风格迥异、水平不同的教师要求有适合他们特点的研究成果。
  最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有个性化的双语教学研究。小学的双语教学较之中学的双语教学而言,因其教学容量相对较小,而在活动形式上具有更大的伸缩性;而中学双语教学较之小学双语教学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要更精细化,更强调选择的余地,在教学目标、形式、方法的整合上更讲究严密性和适切性。
  总之,倡导个性化研究,注重实际效果,在对多元目标达成度上具有操作性,努力为双语教学实践服务,是我国双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注 释:

 

①(23)(24)朱浦.论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6).
  ②⑦(18)(28)王斌华著.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4,49-64,3-44,34,43.
  ③(15)卢丹华.双语教育的实质、有效性及不同的教学语言[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④(11)(29)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⑤左焕琪.重视双语教学涉及的社会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⑥余强编著.双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⑨(19)许苏.双语教学的默会维度[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⑩邵喜珍.“双语教学”的尝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2).
  (12)吕型伟.挑战与应对[J].课程·教材·教法,2003,(6).
  (13)(20)王本华.顺应时代潮流营造浓郁的双语学习氛围[J].课程·教材·教法,2003,(6).
  (14)(17)姜宏德.试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
  (16)王莉颖.美国双语教师发展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4,(2).
  (21)朱浦.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共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22)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25)张志富.双语教学的原则、模式及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3,(2).
  (26)钱源伟.双语教学有效性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3,(13).
  (27)杨四耕.怎样的双语教学最有效[J].上海教育科研,2004,(4).
  (30)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
,2004,(6).


                                 【关闭本窗口                     回顶部